治疗胃病的中药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常用药物有香砂养胃丸、三九胃泰颗粒、气滞胃痛颗粒、附子理中丸、保和丸等。胃病在中医辨证中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饮食积滞型等,不同证型适用药物存在差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1、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由木香、砂仁、白术等组成,具有温中和胃功效,适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导致的胃痛胀满。该药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脾胃虚寒证者较为适宜。服药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阴虚内热者慎用。
2、三九胃泰颗粒三九胃泰颗粒含三叉苦、九里香等成分,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活血作用,常用于慢性胃炎见胃脘灼热疼痛者。该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单独使用,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3、气滞胃痛颗粒气滞胃痛颗粒以柴胡、延胡索为主药,专治肝郁气滞型胃痛,表现为胁腹胀满、嗳气频繁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西药促胃肠动力药联用时需注意剂量调整,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含附子、党参等温补药材,针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效果显著。该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实热证患者禁用,服药后出现口舌麻木等附子中毒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5、保和丸保和丸由山楂、神曲等消食药组成,主治饮食停滞引起的胃脘胀满、嗳腐吞酸。该药适合暴饮暴食后的急性胃胀调理,但不宜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后应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需配合抑酸药物治疗器质性疾病。
胃病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辛辣刺激及腌制食品摄入。脾胃虚寒者可适当食用生姜、红枣等温补食材,肝胃郁热者宜选择百合、山药等清热养阴食物。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接受正规四联疗法,中药治疗期间出现持续腹痛、黑便等预警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