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问题导致的眩晕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姿势矫正、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眩晕可能与颈椎退行性变、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刺激、寰枢关节错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1、物理治疗颈椎牵引可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或椎动脉压迫。超短波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手法复位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适用于寰枢关节半脱位引起的眩晕。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改善颈部肌肉痉挛。红外线照射可放松颈部软组织,缓解交感神经兴奋性。
2、药物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能调节内耳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盐酸氟桂利嗪可扩张脑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性眩晕。尼莫地平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眩晕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地西泮等镇静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
3、姿势矫正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电脑,保持视线与显示器平行。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办公时调整座椅高度,使双足平放地面,大腿与躯干呈直角。驾车时头枕中心应对应后脑勺中部,减少急刹车时颈椎甩鞭伤。定期做颈部后仰动作,平衡前屈姿势带来的压力。
4、康复训练颈部等长收缩训练可增强深层肌肉稳定性,每组维持6秒后放松。肩胛带肌肉强化训练如弹力带划船动作,改善上交叉综合征。前庭康复训练包括视觉固定练习和头眼协调运动,逐步提高前庭代偿能力。游泳特别是蛙泳能全面锻炼颈部肌群,水中浮力可减少关节负担。太极拳云手动作有助于提高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
5、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适用于严重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者。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解除多节段椎管狭窄导致的椎动脉受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适合年轻患者。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寰枢椎固定术可稳定齿状突骨折或横韧带断裂造成的关节不稳。
脊柱源性眩晕患者日常应避免突然转头或剧烈运动,起床时先侧身再用手支撑起身。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镁元素,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寒冷季节注意颈部保暖,防止血管痉挛加重。定期进行颈椎影像学复查,评估病情进展。若出现行走不稳、视物重影等警示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小时做3分钟颈部伸展运动,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