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可通过清理呼吸道、氧疗支持、抗生素治疗、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异常、胎盘功能异常、母体疾病、胎粪污染羊水等原因引起。
1、清理呼吸道:
新生儿娩出后需立即进行口鼻咽部吸引,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吸引。对于重度吸入者可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清除气道内胎粪颗粒。操作需由新生儿科医生在辐射台或复苏台上完成,避免低体温刺激加重病情。
2、氧疗支持:
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鼻导管、头罩或暖箱给氧,维持血氧在90%-95%范围。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时需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压力参数控制在4-6厘米水柱。氧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胸廓起伏及皮肤颜色变化。
3、抗生素治疗:
胎粪吸入易继发细菌性肺炎,经验性使用氨苄西林联合头孢噻肟覆盖常见病原菌。若存在脓毒症表现需加用阿米卡星。用药前需完善血培养及炎症指标检测,疗程通常7-10天。
4、机械通气:
当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时需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初始参数设置吸气峰压20-25厘米水柱,呼气末正压4-5厘米水柱。对于合并气胸者需降低潮气量至4-6毫升/公斤,呼吸频率40-60次/分。
5、体外膜肺氧合: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可考虑ECMO支持,首选静脉-静脉转流模式。需满足体重>2公斤、胎龄>34周且无严重颅内出血等禁忌证。转流期间需维持活化凝血时间在180-220秒。
治疗期间需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喂养从微量母乳开始逐渐增量。恢复期可进行抚触刺激及被动运动训练,定期随访胸片评估肺发育情况。哺乳期母亲应补充优质蛋白及维生素A,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院后需监测生长发育曲线,警惕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远期并发症。
小儿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痰鸣等症状,可通过雾化治疗、口服药物、拍背排痰、环境调节、补液支持等方式缓解。病情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冷空气刺激、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
1、咳嗽:
咳嗽是小儿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初期多为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湿咳伴痰音。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通常持续1-2周,细菌感染可能伴随黄绿色脓痰。轻度咳嗽可通过多饮温水缓解,剧烈咳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化痰药物。
2、喘息:
约30%患儿会出现喘息症状,表现为呼吸时发出哮鸣音,尤其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这与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有关。轻度喘息可通过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缓解,严重喘息伴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3、痰鸣:
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会导致肺部出现痰鸣音,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婴幼儿因咳嗽反射弱,容易出现痰液滞留。家长可采用拍背排痰法帮助松动痰液,具体手法为空心掌由下向上轻拍背部。
4、发热:
约半数患儿伴随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5天,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不退,可能提示细菌感染。物理降温可选择温水擦浴,退热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5、食欲减退:
呼吸道症状可能导致婴幼儿拒食、奶量下降。这与呼吸费力、咽部不适有关。建议少量多餐喂养,选择易消化食物。出现口唇发绀、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需静脉补液。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有助于缓解呼吸道症状,每日开窗通风2-3次。饮食宜清淡,可适量食用雪梨、白萝卜等润肺食材。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观察患儿呼吸频率、精神状态变化,若出现呼吸急促、嗜睡等表现应立即就医。预防方面建议按时接种疫苗,流感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手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