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存在癌变概率,但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胃息肉癌变风险主要与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等因素有关,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较高,炎性或增生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是胃息肉中癌变风险较高的一类,尤其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或伴有异型增生时更需警惕。这类息肉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内镜下可见表面粗糙、分叶状结构。建议通过胃镜活检明确病理性质,确诊后需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定期随访。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通常由慢性胃炎、胃黏膜损伤修复过程形成,癌变概率极低。这类息肉多表现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广基隆起,表面光滑且质地柔软。针对此类息肉主要需治疗原发疾病,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胃酸反流等,息肉本身若无症状可不处理。
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酒精等刺激因素,规律进食并控制体重。术后患者应每年复查胃镜,发现息肉再生或形态变化时及时干预。伴有上腹隐痛、黑便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