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急性血管炎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可痊愈,但部分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川崎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肿及皮疹等症状。及时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患儿在1-2周内症状缓解,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发热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因高热导致脱水。皮肤黏膜护理应注意使用温和清洁剂,手足脱皮时避免强行撕扯。
约有部分患儿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瘤等血管病变,这种情况多见于治疗延迟或对免疫球蛋白反应不佳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需通过心脏超声定期随访监测。若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可能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极少数严重病例需介入治疗。对于合并巨冠状动脉瘤的患儿,应限制剧烈运动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川崎病确诊后应住院治疗,急性期过后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种活疫苗。家长应学会识别心肌缺血的警示症状,如胸闷、面色苍白、异常出汗等。饮食上保证均衡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和优质蛋白,有助于血管修复。恢复期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