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可能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药物副作用、心脏传导系统病变、代谢异常、运动员心脏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会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常见于夜间睡眠、深呼吸、按压眼球等生理状态。长期焦虑或压力也可能导致迷走神经持续兴奋。这类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消除诱因后心率可自行恢复。
2、药物副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洋地黄类药物等均可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也可能引起显著心动过缓。发现药物相关性心动过缓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3、心脏传导系统病变:
窦房结功能减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器质性病变会导致起搏细胞减少。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窦性停搏。需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必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4、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不足会降低心肌细胞代谢率。严重低体温<35℃也可抑制心脏电活动。纠正原发病后心率多能改善,甲减患者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5、运动员心脏综合征:
长期耐力训练者静息心率可低至40次/分,这是心脏代偿性增大的适应性改变。心电图除窦缓外无其他异常,停止训练后心率会逐渐回升,属于生理性改变无需干预。
日常应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诱发头晕。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脏功能,但运动员需注意循序渐进。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浓茶咖啡摄入。出现黑朦、晕厥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病理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