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通常由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损伤、肥胖、慢性咳嗽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群支撑膀胱和尿道,当肌肉弹性减弱时,腹压增高会导致尿液漏出。长期久坐、缺乏锻炼是常见诱因,凯格尔运动可增强肌力。
2、妊娠分娩损伤:
胎儿经产道娩出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多胎妊娠风险更高。产后42天开始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严重者需生物反馈治疗。
3、肥胖因素:
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膀胱压力,体重指数超过30者发病率升高3倍。减轻体重5%-10%即可显著缓解症状,建议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
4、慢性咳嗽:
长期咳嗽使腹压反复冲击盆底结构,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可进行膀胱训练减少尿急反应。
5、雌激素缺乏:
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导致尿道黏膜萎缩,闭合压力下降。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能改善组织血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建议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预防便秘,避免提重物超过5公斤,游泳和瑜伽能温和锻炼盆底肌。症状持续需就诊评估,中重度患者可选择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治疗。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
压力性尿失禁手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排尿习惯调整、避免腹压增加活动、定期复查及药物管理。术后恢复期通常需要4-6周,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手术方式不同有所变化。
1、伤口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可淋浴但需保护伤口。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常疼痛,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术后1个月内避免性生活,防止伤口撕裂感染。
2、排尿习惯:
术后早期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尿频,需建立规律排尿习惯,每2-3小时排尿一次。避免憋尿和用力排尿,可采用放松姿势如身体前倾辅助排尿。记录每日排尿次数和尿量,持续尿失禁或排尿疼痛需复诊。
3、避免腹压增加:
术后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超过5公斤、剧烈运动及长时间站立。咳嗽或打喷嚏时提前收缩盆底肌,可交叉双腿减轻腹压。便秘者需通过饮食调节和缓泻剂预防,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
4、定期复查: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门诊复查,评估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进行尿流率检查或残余尿测定,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内每2个月随访一次,监测长期疗效和并发症。
5、药物管理: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通常不超过5天。疼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绝经期女性可能需要局部雌激素治疗。避免自行服用影响排尿功能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利尿剂等。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每日饮水1500-2000ml均匀分配。可进行温和的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从每日3组、每组10次开始逐步增加。避免骑自行车、深蹲等可能影响盆底肌恢复的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BMI建议维持在18.5-23.9之间。术后3个月后可逐步恢复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长期吸烟者需戒烟,减少慢性咳嗽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心理上需正确认识恢复过程,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