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时按摩三阴交、关元、子宫等穴位有助于缓解疼痛。痛经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子宫收缩异常、盆腔充血等因素有关,按摩时需避开腰骶部及腹部重压区域。
1、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该穴位是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处,按摩可调节内分泌功能,减轻子宫痉挛性收缩。用拇指指腹以适中力度顺时针揉按3-5分钟,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体质虚寒者可配合艾灸该穴位。
2、关元穴关元穴在脐下3寸处,属任脉要穴。按摩能温补下焦元气,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将掌心搓热后轻柔按压穴位,配合腹式呼吸效果更佳。注意月经量过多者应避免过度刺激该穴位。
3、子宫穴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旁开3寸处。直接作用于生殖系统,可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采用点按结合震颤法,每次持续10-15秒后放松。按摩前需排空膀胱,经期前三天操作效果显著。
4、血海穴血海穴在膝盖髌骨内上方2寸处,属脾经穴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适合气滞血瘀型痛经。双手拇指交替按压两侧穴位,力度以能耐受为度。可与三阴交配伍增强效果。
5、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肝经原穴。对于情绪紧张加重的痛经尤为适用。用指甲缘轻掐穴位至微痛,配合深呼吸能疏肝理气。体质燥热者宜用此穴。
经期按摩需注意保持环境温暖,操作前清洁双手并修剪指甲。可配合热敷小腹部增强效果,饮用生姜红糖水辅助温经散寒。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异常出血,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就医检查。日常规律运动如瑜伽、慢跑等能预防痛经发作,饮食上减少生冷刺激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