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牙后牙龈肿包可能由充填体刺激、继发龋齿、根尖周炎、牙周脓肿或药物过敏反应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处理。
1、充填体刺激:
补牙材料边缘过高或形态不佳可能持续摩擦牙龈,导致局部充血肿胀。表现为咬合时不适感明显,牙龈出现半球形隆起。需由医生调磨抛光充填体边缘,消除机械刺激因素。
2、继发龋齿:
原有龋坏组织未彻底清除或补牙边缘微渗漏,可能引发牙髓坏死并扩散至根尖区。伴随自发性跳痛和叩击痛,X线片显示根尖阴影。需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必要时配合抗生素治疗。
3、根尖周炎:
深龋补牙过程中可能激惹牙髓,发展为根尖周脓肿。典型表现为牙龈窦道排脓、牙齿浮出感。需通过根管引流脓液,严重者需行根尖切除术,术后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护口腔卫生。
4、牙周脓肿:
补牙操作可能将菌斑推入牙周袋,引发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可见牙龈乳头呈紫红色肿胀,探诊易出血。需进行牙周冲洗上药,必要时切开引流,配合使用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5、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对复合树脂或垫底材料中的甲基丙烯酸酯成分过敏,表现为接触性龈炎。需更换为玻璃离子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症状。
补牙后出现牙龈肿包应避免自行挑破,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饭后用生理盐水含漱。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避免过硬过热食物刺激患处。若肿胀持续3天未消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复查排除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日常建议使用牙线清洁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预防牙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