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后出现小疙瘩可能由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毛囊炎、脂肪瘤或蚊虫叮咬引起。
1、淋巴结肿大:
婴幼儿耳后淋巴结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触诊质地柔软可活动。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头皮湿疹等局部炎症反应,伴随低热时建议血常规检查。急性期可局部热敷促进吸收,慢性持续肿大需排除结核感染。
2、皮脂腺囊肿:
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肿物,表面可见黑色开口,挤压可能排出豆腐渣样分泌物。直径超过1厘米或反复感染时需手术切除,日常避免抓挠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可预防继发感染。
3、毛囊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红色丘疹,顶端可见脓点,多因出汗潮湿或衣物摩擦诱发。初期可用碘伏消毒,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严重者需使用抗生素软膏治疗。
4、脂肪瘤:
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触诊质地柔软呈分叶状,生长缓慢极少恶变。直径小于3厘米且无压迫症状可观察,影响外观或快速增大时考虑手术切除。
5、蚊虫叮咬:
表现为突发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可见叮咬痕迹,常伴明显瘙痒。冷敷可缓解肿胀,避免抓破导致继发感染,持续红肿需警惕虫咬性皮炎可能。
日常应注意观察疙瘩大小、质地变化及伴随症状,保持耳后皮肤干爽清洁,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哺乳期母亲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幼儿出现发热、拒食或疙瘩迅速增大时,应及时就医排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定期用温水清洗耳后褶皱处,洗澡后彻底擦干可预防多数皮肤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