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踝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支具保护、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内踝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运动损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
1、石膏固定适用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采用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4-6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情况。石膏拆除后可能出现关节僵硬,需配合康复锻炼。固定期间保持石膏干燥清洁,发现石膏松动或破损及时就医。
2、支具保护适用于轻度裂纹骨折或拆除石膏后的过渡期。可选用踝关节支具或护踝提供外部支撑,限制踝关节异常活动。支具应保证踝关节90度中立位,每日佩戴时间根据医嘱调整。使用支具期间可逐步进行负重训练,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3、药物治疗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配合伤科接骨片促进骨痂形成。存在肿胀时可短期服用迈之灵片改善循环。骨质疏松患者需加用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康复训练拆除固定装置后开始系统康复,早期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中期增加踝关节屈伸抗阻练习,后期逐步恢复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5、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移位骨折或合并韧带损伤的情况。常用术式包括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解剖型钢板固定术等。术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早期开始被动关节活动。手术切口愈合后遗留疤痕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术后6-8周经评估后可逐步负重。
内踝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每日摄入300-500毫升牛奶,适量食用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骨愈合。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行走时使用拐杖分担体重。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进度,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活动需及时复诊。康复后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帮助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