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支原体阳性通常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免疫力低下、幼儿园集体生活、家庭成员携带、基础疾病诱发等原因引起。
1、呼吸道飞沫传播:
支原体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较弱,在密闭空间或近距离接触时更易感染。患儿可出现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夜间加重,部分伴有低热。
2、免疫力低下:
6个月至5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早产儿、营养不良患儿更易感染,病程可能迁延不愈。这类患儿除呼吸道症状外,常伴随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全身表现。
3、幼儿园集体生活:
托幼机构人员密集,儿童卫生意识薄弱,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易造成交叉感染。支原体在体外可存活数小时,通过接触污染物间接传播的风险较高。集体环境中暴发时,感染率可达50%以上。
4、家庭成员携带:
成人支原体感染症状较轻,可能成为隐性传染源。家长亲吻孩子、共用餐具等亲密接触行为会传播病原体。有吸烟习惯的家庭成员,其呼出的烟雾颗粒可能携带病原体。
5、基础疾病诱发: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患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哮喘患儿感染后易诱发喘息发作,需警惕混合感染可能。这类患儿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患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维生素A、C含量高的食物如胡萝卜、猕猴桃;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咳嗽频率和体温变化;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做好餐具消毒;幼儿园患儿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若咳嗽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复查胸片和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