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宝宝总是低烧可能由环境因素、脱水、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中暑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干预。
1、环境因素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可能导致宝宝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出现持续性低热。室内温度超过28摄氏度或空气流通不畅时,宝宝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烦躁不安等表现。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避免直吹,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可给宝宝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包裹过厚。
2、脱水夏季水分蒸发快,宝宝饮水不足时容易发生轻度脱水,表现为体温波动在37.5-38摄氏度之间,伴有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症状。家长需每2小时给宝宝补充50-100毫升温水,母乳喂养者可增加哺乳次数。观察宝宝前囟是否凹陷,皮肤弹性是否降低,出现明显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
3、病毒感染肠道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可能引起长期低热,通常伴随食欲减退、轻微腹泻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大便呈蛋花汤样,柯萨奇病毒可能引发手足口腔疱疹。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及时就诊。
4、细菌感染尿路感染、中耳炎等细菌性疾病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热,婴幼儿可能因无法表达而出现抓耳、哭闹等行为。尿路感染可能伴有排尿哭闹、尿液浑浊,中耳炎可能伴随摇头、拒奶。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小儿清热宁颗粒等药物,需完成规定疗程。
5、中暑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可能引发轻度中暑,体温多维持在37.8-38.2摄氏度,伴有精神萎靡、皮肤灼热等症状。应立即将宝宝转移至阴凉处,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忌用酒精或冰水擦浴。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重度中暑表现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夏季护理宝宝需特别注意体温监测,每日测量2-3次腋温并记录。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可适量增加西瓜汁、绿豆汤等清热饮品。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活动,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如低热持续超过5天或伴随皮疹、呕吐等症状,应及时至儿科就诊完善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