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呕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早期胃肠道反应、进展期脱水表现及重症代谢失衡三个阶段。
1、水样便:
轮状病毒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黄色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呈蛋花汤样且带有酸臭味。这种腹泻由病毒破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造成双糖酶缺乏及渗透性腹泻。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2、发热:
约80%患儿会出现38-39℃的中低热,通常持续1-3天。发热源于病毒血症激活免疫应答,可能伴随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物理降温时建议使用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拭刺激皮肤。
3、呕吐:
发病初期多见喷射性呕吐,每日3-10次不等。呕吐机制包括病毒直接刺激呕吐中枢以及胃肠道炎症反应。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呕吐剧烈时可短暂禁食2-4小时。
4、脱水:
进展期可能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体征。根据体液丢失量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脱水会出现皮肤弹性差、四肢厥冷等表现。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纠正,中重度需静脉补液治疗。
5、电解质紊乱: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引起的肌无力或代谢性酸中毒。这与腹泻丢失碳酸氢盐及进食不足有关,需通过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血钠异常可能引发嗜睡或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食物加重渗透性腹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富含锌的牡蛎、牛肉等食物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餐具消毒与洗手防护,6月龄以上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感染。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一般3-8天可痊愈,实际恢复时间受到病毒载量、免疫状态、补液治疗、继发感染、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1、病毒载量:
粪便中病毒数量直接影响病程长短。高病毒载量患儿肠道黏膜损伤更严重,典型水样便症状可持续5天以上。早期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可缩短排毒期。
2、免疫状态: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程往往比年长儿童延长2-3天。母乳喂养儿通过母乳获得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症状持续时间通常较短。
3、补液治疗:
规范口服补液盐能预防脱水导致的病程延长。每腹泻一次补充10毫升/公斤体重补液盐,可避免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恢复延迟。
4、继发感染:
约15%患儿会继发细菌性肠炎,表现为发热反复、大便带黏液。需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确诊后需加用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
5、并发症:
出现重度脱水或惊厥等并发症时,病程可能延长至10天以上。轮状病毒肠外感染可引起心肌酶升高或肝功能异常,需住院静脉补液治疗。
病程中需继续母乳或低乳糖配方奶喂养,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泻。恢复期可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尿量,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病后2周内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建议次年秋季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