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用药规范、用眼卫生、定期复查及异常症状监测。主要注意事项包括术后感染预防、激素类眼药水使用、避免剧烈活动、饮食营养补充及视力变化观察。
1、伤口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需保持术眼敷料干燥清洁,避免揉眼或外力碰撞。洗脸时应避开手术眼周区域,淋浴时建议佩戴防水护目镜。术后1周内睡眠时需佩戴眼罩防止无意识触碰,若出现敷料渗液、移位需及时就医处理。
2、用药规范:
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眼药水,常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滴药前需清洁双手,瓶口避免接触眼球,不同眼药水需间隔5分钟使用。不可擅自增减用药次数或停药,通常需持续用药2-4周。
3、用眼卫生:
术后1个月内避免游泳、泡温泉等可能污染眼睛的活动,减少长时间阅读或电子屏幕使用。外出需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室内强光环境下可戴浅色防护镜。禁止化妆、染发等可能刺激眼睛的行为,打喷嚏时不要用力闭眼。
4、定期复查:
常规复查时间为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需进行视力检测、眼压测量及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或合并青光眼者需增加复查频率。复查时需携带所有使用中的眼药水,向医生反馈眩光、视物变形等异常视觉现象。
5、异常监测:
出现眼痛加剧、视力骤降、持续流泪或脓性分泌物时需立即就诊。术后早期轻微异物感属正常现象,但若伴随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可能提示感染。人工晶体植入者需警惕后发性白内障,表现为术后数月视力再次下降。
术后饮食应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深绿色蔬菜及优质蛋白质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但3个月内禁止举重、潜水等剧烈活动。保持每日6-8小时规律睡眠,室内维持适宜湿度避免眼睛干涩。建议建立术后护理日记记录用药时间、视力变化及不适症状,便于复诊时与医生充分沟通。
白内障术后可能出现眼底出血,但发生率较低。眼底出血主要与手术操作刺激、患者基础疾病、术后护理不当、凝血功能异常、视网膜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
1、手术操作刺激:
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可能对眼内组织造成轻微损伤,尤其是超声乳化操作时产生的能量可能波及视网膜血管。这类出血通常量少且可自行吸收,术后需密切观察眼底情况。
2、患者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脆性增加,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下降,均可能增加术后出血风险。术前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前应完善眼底荧光造影评估。
3、术后护理不当:
揉眼、剧烈运动或体位突变可能导致眼压波动,诱发新生血管破裂。术后应避免弯腰提重物,睡觉时保持头部抬高30度,遵医嘱使用眼罩防护。
4、凝血功能异常: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时,术中止血难度增大。术前需停用阿司匹林等药物7-10天,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替代治疗。
5、视网膜血管病变:
高度近视患者常伴有视网膜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手术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渗漏。这类患者术前需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评估。
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橙子等水果促进血管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禁止游泳、球类等可能撞击眼部的活动。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定期复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若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需立即就诊。术后3个月内避免蒸桑拿、长时间低头等可能引起眼压升高的行为,夜间睡眠可使用专用护目镜防止无意识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