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病,主要因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汁淤积,最终引发肝硬化。治疗需结合药物、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1、遗传因素
PBC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PBC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对胆管的异常攻击。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早期发现异常。
2、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感染可能诱发PBC。例如,吸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某些病毒感染可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胆管损伤。避免吸烟、减少接触有害物质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3、自身免疫因素
PBC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胆管细胞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发起攻击。这种免疫反应导致胆管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免疫抑制剂如熊去氧胆酸(UDCA)是常用药物,可减缓病情进展。
4、病理过程
PBC的病理过程从胆管炎症开始,逐渐发展为胆汁淤积、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早期症状包括疲劳、皮肤瘙痒和黄疸。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碱性磷酸酶(ALP)和胆红素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
5、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PBC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UDCA)、奥贝胆酸(OCA)和贝特类药物。这些药物可改善胆汁排泄,减轻炎症。对于晚期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6、饮食与生活方式
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鱼类、乳制品和绿叶蔬菜,以预防骨质疏松。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疲劳症状。戒烟戒酒对保护肝脏功能至关重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多方面干预,患者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定期随访和监测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