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骨折患者可能发生脂肪栓塞、血栓栓塞、空气栓塞、骨髓栓塞及感染性栓塞等并发症。
1、脂肪栓塞:
骨折后骨髓腔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是主要原因,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及皮肤瘀点三联征,通常在伤后12-72小时出现。早期固定骨折端可减少脂肪滴持续释放,重症需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2、血栓栓塞:
卧床制动导致静脉血流淤滞是主要诱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可引起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骨折后建议尽早开始被动肢体活动,高危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3、空气栓塞:
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空气经破损血管进入循环系统,少量气体即可阻塞肺动脉。临床可见突发意识丧失、血压骤降,紧急处理需左侧卧位并给予纯氧吸入,预防关键在于及时封闭创面。
4、骨髓栓塞:
骨折复位操作可能将骨髓颗粒挤入血管,多栓塞于肺毛细血管床。表现为一过性低氧血症,胸部影像可见多发小结节影,多数病例可自行吸收,严重时需氧疗支持。
5、感染性栓塞:
开放性骨折继发败血症时,病原菌可形成感染性栓子。除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外,可能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多发性脓肿,需足量抗生素治疗并彻底清创。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未受伤肢体主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促进骨痂生长,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增强骨代谢。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评估。出现胸闷气促、意识改变等栓塞征兆需立即就医。
肺栓塞与肺不张在影像学表现上的核心区别在于血管充盈缺损与肺组织塌陷。主要鉴别点包括病变部位特征、血管征象改变、支气管充气征变化、邻近结构移位情况及继发改变。
1、病变部位特征:
肺栓塞典型表现为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CT肺动脉造影可见血管截断或轨道征,多呈楔形分布且与血管走行一致。肺不张则显示肺叶或段均匀密度增高,体积缩小呈三角形或带状,尖端指向肺门,与解剖结构对应。
2、血管征象改变:
肺栓塞区域可见受累肺动脉扩张或突然变细,远端血管稀疏征,增强扫描显示血栓低密度影。肺不张区域肺动脉多受压变细但管腔通畅,血管纹理聚拢呈"抱球征",无充盈缺损表现。
3、支气管充气征变化:
肺不张典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中断或扭曲,支气管树呈"枯树枝"样改变。肺栓塞支气管充气征通常保持完整,除非合并肺梗死或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支气管气相消失。
4、邻近结构移位:
肺叶不张常引起纵隔向患侧移位、膈肌抬高、叶间裂凹陷等占位效应。肺栓塞除非大面积梗死导致肺容积减少,一般无显著解剖结构移位,但可能伴胸腔积液或心影增大。
5、继发改变特征:
肺栓塞可继发肺梗死表现为外周楔形实变,基底朝向胸膜,可见空洞或坏死。肺不张继发感染时出现不均匀强化或液性密度,长期不张可能导致支气管扩张或纤维化改变。
日常需警惕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患者,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D-二聚体筛查。久坐者每小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出现咯血或晕厥应立即进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肺栓塞需严格抗凝治疗。肺不张患者可通过呼吸训练、体位引流改善通气功能,慢性肺不张需支气管镜排查阻塞因素。影像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行通气灌注扫描或MRI进一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