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可能由病毒直接侵袭、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应答、继发感染或基础疾病加重等因素引起。
1、病毒侵袭:
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早期多为低热37.3-38℃,部分患者伴随乏力、干咳。
2、炎症反应:
病毒复制过程中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量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形成"细胞因子风暴",此时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不退,需警惕多器官功能损伤。
3、免疫应答:
机体针对病毒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会加速代谢率,发热是免疫细胞活性增强的表现。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仅出现短暂低热,体温波动在37-37.5℃之间。
4、继发感染:
病程超过1周仍持续发热需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常见继发肺炎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此时热型多呈弛张热,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5、基础疾病影响: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发热程度可能更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老年患者有时表现为体温不升的反常现象,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建议监测体温变化时选择腋下或口腔测量,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测温。保持每日20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冬瓜、梨等清热食材。居家隔离期间可采用物理降温,如38.5℃以下用温水擦浴,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恢复期适当练习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骤然受凉。若发热超过3天伴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前往发热门诊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