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主要表现为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反应,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肉关节痛、头痛等。
1、发热:
约80%感染者会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8-40℃之间,持续1-2周。发热多伴有畏寒、出汗等症状,常规退热药物效果不佳。这种发热与病毒大量复制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关。
2、皮疹:
约50-70%患者出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面部,偶见四肢。皮疹通常不痛不痒,持续5-8天自行消退。皮疹发生与病毒血症导致毛细血管炎症反应相关。
3、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可能出现对称性肿大,直径多超过1厘米,质地较硬,可有轻度压痛。淋巴结肿大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是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应答表现。
4、咽炎症状:
患者常诉咽痛、吞咽困难,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可能肿大。部分患者伴有口腔溃疡或白色念珠菌感染。这些症状与HIV直接侵犯黏膜免疫屏障有关。
5、全身症状:
包括明显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肌肉关节酸痛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反映病毒血症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
艾滋病急性期症状具有自限性,多数在1-2周内自行缓解。但此时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建议高危行为后出现上述症状者及时进行HIV检测,确诊后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同时严格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病毒传播。急性期过后应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免疫功能状态。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和语言功能障碍。
1、突发剧烈头痛:
脑出血患者常出现突发性炸裂样头痛,多位于出血侧头部。这种头痛与普通头痛不同,往往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伴随颈部僵硬感。头痛程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严重者可出现痛性休克。
2、呕吐:
约70%患者会出现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急剧升高有关。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胆汁。呕吐常与头痛同时发生,且不受进食影响,具有突发性和反复性特点。
3、意识障碍:
从嗜睡到昏迷均可出现,程度取决于出血部位和量。基底节区出血多表现为渐进性意识模糊,脑干出血则可迅速陷入深昏迷。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清醒期后再次昏迷的"中间清醒期"现象。
4、肢体偏瘫:
典型表现为出血对侧肢体完全或不完全瘫痪,肌张力初期降低后转为增高。内囊后肢出血可导致"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脑桥出血可出现交叉性瘫痪。
5、语言功能障碍:
优势半球出血常导致运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患者可能出现言语含糊、词不达意或完全不能言语,部分伴有吞咽困难和面瘫。非优势半球出血可能出现构音障碍。
脑出血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以降低颅内压。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呛咳。恢复期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