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慢性腹泻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和肠道病变等危害。慢性腹泻通常由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肠道肿瘤等因素引起。
1、营养不良长期慢性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等症状。腹泻时肠道蠕动过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患者可表现为皮肤干燥、头发枯黄、指甲脆裂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体征,严重时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2、电解质紊乱频繁腹泻会造成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容易引发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和意识障碍。老年人和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3、免疫力下降长期腹泻会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导致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患者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同时肠道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4、继发感染慢性腹泻患者肠道黏膜完整性受损,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体内引发继发感染。常见的有细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还可能引起艰难梭菌感染,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
5、肠道病变持续性腹泻可能诱发或加重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可能进展为肠狭窄、肠穿孔。长期慢性腹泻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黏膜萎缩、绒毛变短等不可逆的肠道结构改变。
长期慢性腹泻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乳制品。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必要时口服补液盐。建议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和电解质水平,出现体重持续下降、严重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腹泻患者需避免自行长期使用止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