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和低蛋白血症,常见病因包括原发性膜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药物反应等。
1、病因原发性膜性肾病可能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病毒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诱发。
2、诊断需结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检测及肾穿刺活检确诊,病理可见基底膜增厚伴钉突形成。
3、治疗轻症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蛋白尿,中重度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利妥昔单抗治疗。
4、预后约30%患者可自发缓解,50%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对评估预后至关重要。
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g/kg体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建议每3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