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病变主要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和动脉瘤形成。
1、斑块内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导致斑块内部出血。血液积聚会突然增大斑块体积,造成血管腔急性狭窄或闭塞。这种情况常见于冠状动脉,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需根据血管阻塞程度选择药物稳定斑块或介入手术。
2、斑块破裂:
纤维帽变薄或炎症反应导致斑块表面破裂,脂质核心暴露于血流中。破裂的斑块可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诱因。斑块破裂常见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治疗稳定斑块。
3、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或内皮损伤后,血小板在损伤处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可能完全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如脑梗死或心肌梗死。治疗包括抗凝药物和溶栓治疗,严重者需血管介入取栓。
4、钙化:
长期存在的斑块中钙盐沉积导致血管壁硬化。钙化使血管弹性降低,影响血流动力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广泛钙化可能影响介入治疗效果,需通过CT评估钙化程度指导治疗。
5、动脉瘤形成:
动脉壁中膜因粥样硬化破坏而薄弱,在血流压力下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常见于腹主动脉,破裂风险随直径增大而增高。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和手术治疗,直径超过5厘米的动脉瘤通常需要介入或开放手术修复。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继发病变需综合管理: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严格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或CT检查评估斑块稳定性。出现胸闷、头晕等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