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压缩性骨折术后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体位管理、疼痛控制、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预防。康复过程涉及伤口观察、渐进性活动、药物辅助、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五个方面。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每日观察有无红肿渗液。使用医用敷料覆盖时需定期更换,避免感染。拆线前禁止沾水,淋浴可采用防水贴保护。如出现发热或伤口剧痛需立即就医。
2、体位管理:
术后6周内需佩戴支具维持脊柱中立位,平卧时腰部垫软枕保持生理曲度。翻身时应保持躯干整体转动,避免腰部扭转。坐立时选择硬质靠背椅,保持腰背挺直,每次不超过30分钟。
3、疼痛控制:
医生可能开具塞来昔布、洛索洛芬钠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急性期可配合冰敷,每次15-20分钟。慢性疼痛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避免长期依赖镇痛药物。疼痛持续加重需排除内固定松动。
4、功能锻炼:
术后2周开始踝泵运动预防血栓,4周后逐步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6周后增加桥式运动、跪位平衡训练,12周后引入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所有锻炼需在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禁止弯腰搬重物。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需警惕坠积性肺炎,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进展。观察下肢感觉异常,防范神经压迫。控制血糖血压,降低切口愈合不良风险。
术后饮食应保证每日1500毫克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蛋白质补充以鱼虾、豆类为主,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愈合。康复期建议每日晒太阳2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复诊,必要时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