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肚子带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热敷腹部、使用药物、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可能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肠套叠、细菌性痢疾、肛裂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奶粉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应暂停添加新辅食,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2、补充水分家长需每2-3小时给宝宝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可选用口服补液盐Ⅲ,按说明书配制后少量多次喂服。观察宝宝尿量,若4-6小时无排尿需立即就医。禁止自行配制糖盐水,避免电解质紊乱。
3、热敷腹部将热水袋温度控制在40℃左右,用毛巾包裹后轻轻敷于宝宝腹部,每次10-15分钟。热敷可缓解肠痉挛引起的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家长需全程监护,避免烫伤。若宝宝哭闹加剧或出现腹胀需停止热敷。
4、使用药物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保护肠黏膜,需空腹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调节肠道菌群,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头孢克肟颗粒适用于细菌性肠炎,须严格遵医嘱使用。禁止随意使用止泻药,可能加重病情。
5、就医治疗若血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伴随呕吐、高热、精神萎靡,需警惕肠套叠等急症。细菌性痢疾需进行大便培养确诊,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肛裂可通过肛门视诊确诊,使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出现脱水症状需立即静脉补液。
家长需记录宝宝排便次数、性状和血量变化,保留异常大便样本供医生查验。恢复期继续喂养低乳糖、低纤维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注意奶瓶餐具消毒,接触宝宝前后规范洗手。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定期测量体温和体重,发现异常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