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需结合药物、饮食和心理干预,病因与肠道敏感性、菌群失调及心理压力有关。药物治疗包括解痉药、益生菌和止泻药,饮食调整需减少高FODMAP食物摄入,心理干预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病因涉及遗传、肠道感染、心理因素等,需综合管理。
1、药物治疗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干预手段。解痉药如匹维溴铵可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用于腹泻型患者,减少排便次数。药物选择需根据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饮食调整对改善症状至关重要。低FODMAP饮食可减少肠道产气,缓解腹胀和腹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改善便秘;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可降低肠道敏感性。饮食调整需循序渐进,注意个体差异,必要时寻求营养师指导。
3、心理干预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减轻症状;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可缓解压力,改善肠道功能;正念冥想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心理干预需长期坚持,必要时配合心理咨询。
4、生活方式调整对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规律作息可维持肠道生物钟稳定;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戒烟限酒可减少对肠道的刺激。生活方式的改变需循序渐进,形成长期习惯。
5、病因管理需多角度进行。遗传因素虽无法改变,但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降低发病风险;肠道感染后需及时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炎症;心理压力需及时疏导,避免长期应激对肠道的影响。病因管理需个性化,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需长期管理,患者需坚持药物、饮食、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调整,定期随访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多维度干预可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实现疾病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