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膀胱镜取石、手术取石等方式排出。膀胱结石通常由尿路梗阻、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长期憋尿、饮食结构失衡等原因引起。
1、大量饮水:
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可增加尿量冲刷尿道,促进小于5毫米的结石自然排出。建议选择白开水或柠檬水,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排尿时适当跳跃运动有助于结石移动。
2、药物溶石:
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可碱化尿液溶解尿酸结石,别嘌醇片能抑制尿酸生成。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结石成分选用药物,服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超声。
3、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6-20毫米的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粉碎成小于3毫米的颗粒。治疗前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绞痛等反应,需配合药物排石治疗。
4、膀胱镜取石:
经尿道插入膀胱镜,用取石钳或激光碎石设备直接取出结石。适用于较大结石或合并尿道狭窄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1-3天。可能出现尿路刺激症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手术取石:
开放手术适用于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石或合并膀胱憩室者。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能完整取出巨大结石,但创伤较大需住院治疗。术后需保持导尿管通畅,监测出血和感染情况。
建议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竹笋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6预防结石形成。保持每日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养成定时排尿习惯,每次排尿尽量排空膀胱。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复发情况。出现排尿疼痛、血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尿道炎可通过多饮水、抗生素治疗、局部热敷、避免刺激物及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尿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及性生活不洁等原因引起。
1、多饮水:
每日饮用2000毫升以上温水可稀释尿液,冲刷尿道细菌。建议分次少量饮用,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排尿时尽量排空膀胱,减少细菌滞留机会。
2、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尿道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和磷霉素。用药期间需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抗生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可与益生菌间隔两小时服用。
3、局部热敷:
下腹部热敷能缓解排尿疼痛和痉挛症状。使用40℃左右热水袋,每次敷15分钟,每日2-3次。热敷时需用毛巾隔开皮肤,防止低温烫伤。经期女性应避免高温长时间热敷。
4、避免刺激物:
暂停摄入酒精、咖啡、辛辣食物等尿道刺激物。选择纯棉透气内裤,避免穿紧身裤压迫尿道。女性排便后应由前向后擦拭,防止肠道细菌污染尿道口。
5、调整生活习惯:
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但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摄入量。
尿道炎患者宜选择冬瓜、梨等利尿食物,避免菠菜、竹笋等含草酸高的蔬菜。可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禁止游泳和长时间骑行。每日清洗外阴1-2次,选用pH值5.5的弱酸性洗液。症状缓解后仍需观察3天,若出现血尿、发热或腰疼需立即就医。反复发作患者建议记录排尿日记,排查糖尿病等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