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呕吐发热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退热治疗等方式缓解。
1、胃肠型感冒胃肠型感冒多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刺激胃肠黏膜导致呕吐,同时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发热。患儿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治疗以休息和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避免脱水。
2、急性胃肠炎进食不洁食物后,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侵袭胃肠道会引起炎症反应,表现为呕吐伴发热。可能伴随水样便、食欲减退。治疗需禁食4-6小时后逐步恢复饮食,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家长应做好餐具消毒,少量多次喂食米汤等流质。
3、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通过粪口传播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典型表现为先呕吐后腹泻,发热通常不超过39℃。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治疗重点在于补充水分,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锌制剂等。家长需记录患儿排尿次数,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
4、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导致的肠道传染病,表现为高热伴频繁呕吐,粪便可见黏液脓血。具有较强传染性。治疗需隔离患儿,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小儿泻速停颗粒、对乙酰氨基酚栓等药物。家长接触患儿后要严格洗手,患儿衣物需煮沸消毒。
5、中耳炎婴幼儿咽鼓管结构特殊,上呼吸道感染易引发中耳炎,部分患儿会反射性出现呕吐,同时伴有耳痛、发热。需耳鼻喉科检查确诊。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苯酚甘油滴耳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药物。哺乳期患儿喂奶时应保持头高位,避免呛咳加重病情。
患儿出现呕吐发热时,家长应保持其侧卧位防止误吸,使用温水擦拭物理降温。恢复期给予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及高糖饮食。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若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高热不退或出现嗜睡、抽搐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要注意手卫生,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计划免疫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