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的死亡率较高,具体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救治时机等因素密切相关。
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死亡率可达30%-40%,主要死因包括脑疝形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若出血量超过30毫升或位于脑干、丘脑等关键区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幸存者中约半数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功能障碍。早期识别症状如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并立即送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高血压是脑溢血最常见的病因,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脑内小动脉壁玻璃样变性,易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诱因下破裂出血。其他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出现短暂性肢体麻木、言语含糊等先兆症状,但多数起病急骤。即使经过及时手术清除血肿和降颅压治疗,部分患者仍可能因再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
脑溢血患者出院后需严格监测血压,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波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家属应学习识别复发征兆,家中备好急救药物,定期复查头颅CT。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