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探通后仍流泪可能与术后恢复期分泌物滞留、泪道结构异常、术后感染、泪道再狭窄或功能性流泪等因素有关。泪道探通术主要用于治疗泪道阻塞,但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或并发症可能出现症状持续。
术后早期流泪常见于探通后泪道黏膜水肿未完全消退,分泌物暂时性堵塞导致泪液引流不畅。此时伴随轻微结膜充血,可通过热敷促进炎症吸收,医生可能开具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配合玻璃酸钠滴眼液修复黏膜。若术后1-2周仍流泪,需考虑探通不彻底或瘢痕体质导致泪道再狭窄,需通过泪道冲洗确认通畅度,必要时行二次探通或置管术。部分患者存在泪泵功能异常,即使解剖结构通畅仍因眼轮匝肌收缩无力导致流泪,需进行眼睑功能训练。
少数情况下合并慢性泪囊炎未控制或鼻泪管骨性狭窄,探通仅能暂时缓解机械性阻塞,需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解决根本问题。先天性泪道发育异常者可能需多次探通,若伴发泪小点闭锁还需手术成形。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眼药水也可能刺激泪道黏膜加重症状,应更换为无防腐剂剂型。
术后需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妥布霉素滴眼液。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眼睑肿胀需及时复查,避免自行冲洗泪道。日常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促进黏膜修复,外出佩戴护目镜减少风尘刺激。若术后3个月症状未改善,应进行泪道造影评估是否存在解剖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