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治疗后肿瘤假性增大可能由药物诱导的炎症反应、肿瘤坏死水肿、免疫细胞浸润、影像学测量误差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影像复查、病理活检、调整用药方案等方式明确诊断。
1. 炎症反应:靶向药物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组织肿胀,表现为影像学上体积增大。建议结合血液炎症指标监测,必要时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
2. 坏死水肿:药物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时,坏死组织释放炎性介质引发周围水肿。可通过利尿剂减轻水肿,持续观察2-4周可见坏死灶吸收。
3. 免疫浸润:部分靶向药激活免疫系统后,大量淋巴细胞聚集在肿瘤区域形成假性进展。需通过穿刺活检鉴别,免疫治疗相关假性进展通常预后良好。
4. 测量误差:不同检查设备或扫描层面差异可能导致测量偏差。建议同一机构采用相同参数复查,必要时进行PET-CT或灌注成像辅助判断。
出现假性增大时需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避免自行停药。治疗期间保持适度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配合医生完成疗效评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