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通常不会直接导致智力低下,但部分精神疾病可能伴随认知功能损害。精神病是一类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智力低下多与先天或脑器质性损伤相关。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在病情未控制时,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认知症状,易被误认为智力下降。这类认知损害多由疾病急性期的神经递质紊乱或社会功能退化引起,通过规范治疗可部分恢复。抑郁症患者因思维迟缓、动力不足,也可能表现出反应迟钝、学习能力暂时下降,但属于可逆性改变。
少数情况如儿童期起病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苯丙酮尿症等代谢性疾病伴发精神症状时,可能同时存在智力发育迟滞。某些脑器质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病的精神行为异常阶段,会合并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长期未治疗的精神病导致社会隔离、缺乏教育刺激,也可能造成继发性智力发育落后。
若发现认知功能异常,建议尽早就诊精神科或神经内科进行智力测验、脑影像学等检查。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脑力训练,家属应避免给患者贴标签,配合医生进行认知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