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可能导致大脑萎缩,但具体影响与疾病类型、病程及个体差异有关。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脑结构改变,而轻度焦虑抑郁通常不会引起明显萎缩。
长期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额叶、颞叶等脑区体积缩小,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这类变化可能与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机制有关。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部分患者海马体体积可减少,前额叶皮层厚度变薄。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约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或脑沟增宽等萎缩表现。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海马体体积轻度减小,但程度通常较轻且具有可逆性。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期可能伴随基底神经节体积增加,而抑郁期则可能出现杏仁核萎缩。这些变化与应激激素水平异常、神经发生减少有关,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减缓进展。儿童青少年期发病的精神障碍更易影响大脑发育,但及时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护脑健康。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可能帮助减缓神经退行性变化。建议患者定期复诊评估,遵医嘱规范用药,配合认知训练等非药物干预。家属需关注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出现记忆力减退或判断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复查脑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