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便秘。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阻塞肠腔导致排便困难。便秘通常与息肉的位置、大小及生长方式有关,若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体积较小的结肠息肉通常不会明显影响排便功能,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排便习惯改变或无任何症状。这类息肉多为良性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生长缓慢,可通过肠镜检查发现。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充足水分有助于维持肠道蠕动,减少便秘发生概率。
当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或呈多发性生长时,可能机械性阻碍粪便通过,导致顽固性便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等宽基底息肉,容易引起肠腔狭窄。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费力、粪便变细等症状,长期未干预可能诱发肠梗阻。此类情况需通过结肠镜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
结肠息肉患者应定期进行肠镜复查,普通人群建议40岁后每5-10年筛查一次。日常饮食需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适当补充西蓝花、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出现持续便秘伴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时,需排除息肉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