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手术是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结肠内异常增生组织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癌变风险。手术方式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传统开腹手术等。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带蒂息肉或浅表隆起病变。通过结肠镜导入电切套圈器,利用高频电流切除病灶并止血。该方法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1-3天可恢复饮食。需注意术后出血概率约3%,可能表现为便血或腹痛。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推荐间隔1-3年。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针对较大平坦型息肉或早期癌变病灶,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抬举黏膜层后逐层剥离。完整切除率超过90%,但操作时间较长,可能发生迟发性穿孔。术后需禁食24-48小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预防出血。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缩短随访周期。
3、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广基息肉或疑似浸润癌病例。通过腹部小切口置入器械完成肠段切除,相比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优势。术前需肠道准备,术后可能出现肠粘连或吻合口瘘。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住院时间通常5-7天。
4、开腹手术用于无法内镜切除的多发息肉或已癌变病例。需行结肠部分切除术,创面较大且恢复期较长。术后需使用镇痛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并监测肠功能恢复情况。存在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风险,需住院7-14天。
5、术后病理评估所有切除组织均需送检明确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需根据分级决定随访频率,绒毛状腺瘤建议每6个月复查。若发现癌变需追加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淋巴结清扫。遗传性息肉病患者需基因检测并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术后应保持低渣饮食2周,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监测排便情况。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需及时就医。建议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有家族史者应从40岁开始规律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