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血溶血可能由采血操作不当、血液标本保存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红细胞缺陷、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规范采血流程、更换抗凝剂、治疗原发病、停用可疑药物等方式干预。
一、采血操作不当静脉穿刺时负压过大或混匀抗凝管动作剧烈可能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裂。表现为血液标本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需重新规范采血。使用真空采血管时应避免过度摇晃,采血后轻柔颠倒混匀5-8次即可。
二、血液标本保存异常标本低温冷冻或长时间高温存放会破坏红细胞膜稳定性。常见于夏季运输途中未使用冷链设备,或冬季将血液置于暖气旁。合格标本应在采血后2小时内送检,室温保存不超过8小时。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膜可引发免疫性溶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溶血性贫血。典型症状包括黄疸、血红蛋白尿,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控制病情。
四、遗传性红细胞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基因异常疾病会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患者红细胞在体外更易破碎,确诊需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严重时需行脾切除术。
五、药物因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可能诱发药物性溶血。G6PD缺乏症患者使用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后更易发生,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碱化尿液。
发现溶血标本后应核对采血时间与保存条件,排除操作因素后建议完善抗人球蛋白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G6PD缺乏者需终身避免蚕豆及氧化性药物,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采血前告知医护人员既往溶血史,静脉穿刺优先选择大血管并使用大号针头减少剪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