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霉菌性阴道炎可能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但多数情况下对胎儿直接影响较小。主要风险包括阴道菌群失衡、上行感染诱发宫缩、分娩时新生儿鹅口疮等。
1、阴道菌群失衡:
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阴道糖原增加,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破坏正常微环境。建议使用乳酸菌制剂调节菌群,避免频繁冲洗,选择纯棉透气内裤。
2、上行感染风险:
炎症可能通过宫颈上行至宫腔,诱发绒毛膜羊膜炎。典型表现为下腹坠痛伴分泌物异味,需通过阴道分泌物培养确诊。妊娠中晚期可考虑局部使用克霉唑栓剂。
3、胎膜早破诱因:
长期炎症会削弱胎膜韧性,增加34周前胎膜早破概率。临床常见阴道大量流液伴pH试纸变色,建议卧床时抬高臀部,监测体温和胎动变化。
4、新生儿鹅口疮:
分娩时经产道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口腔黏膜白斑。产后需观察婴儿进食情况,哺乳前清洁乳头,可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口腔。
5、早产关联因素:
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可能刺激子宫收缩,32周后出现规律宫缩需立即就医。胎心监护异常或阴道出血时,需排除胎盘早剥等并发症。
孕期维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内裤并用沸水烫洗;饮食减少精制糖摄入,增加无糖酸奶等益生菌食物;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会阴血液循环。出现豆渣样分泌物或外阴灼痒时,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妊娠12周后优先选择局部唑类药物治疗,治疗期间禁止盆浴和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