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疱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局部护理、退热镇痛、增强免疫、预防继发感染等方式治疗。儿童病毒性疱疹通常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或2型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或皮肤黏膜群集性水疱,可能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抗病毒治疗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阿昔洛韦颗粒能干扰病毒DNA合成,适用于疱疹性龈口炎。更昔洛韦滴眼液可用于眼部疱疹感染,泛昔洛韦片对复发性疱疹有效。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肾毒性药物联用。
2、局部护理家长需保持疱疹创面清洁干燥,可外用3%阿昔洛韦乳膏促进结痂。口腔疱疹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皮肤疱疹破损处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避免抓挠患处,婴幼儿可佩戴棉质手套。
3、退热镇痛体温超过38.5℃时按体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头痛明显者可冷敷额头,咽痛严重时可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4、增强免疫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补充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可调节免疫功能,转移因子胶囊有助于缩短病程。保证充足睡眠,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
5、预防继发感染疱疹破溃处每日用碘伏消毒,继发细菌感染时加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托幼机构患儿需隔离至痂皮脱落,家长接触患儿后需规范洗手。复发频繁者可考虑长期抑制性抗病毒治疗。
治疗期间家长需每日观察疱疹变化,记录体温波动情况。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恢复后仍要避免过度疲劳,免疫力低下时易复发。若出现嗜睡、呕吐或疱疹扩散至眼部需立即复诊。保持居室通风,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消毒,玩具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