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通常不会直接导致失明,但高度近视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致盲风险。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属于高度近视,需定期检查眼底。
近视度数本身并非判断失明的直接标准。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主要影响远视力,通过配镜或手术可矫正视力。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异常增长,可能伴随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等结构性改变。这些病变可能引发视网膜裂孔、黄斑出血等并发症,进而影响视力。临床数据显示,近视度数每增加100度,眼轴长度平均增长0.37毫米,视网膜病变风险相应上升。
高度近视患者出现闪光感、飞蚊症突然增多或视野缺损时,提示可能存在视网膜脱离等急症。部分遗传性高度近视可能早年出现豹纹状眼底改变,后期并发青光眼或白内障。病理性近视患者即使矫正视力达标,仍可能因视神经损伤或黄斑区病变导致不可逆视力下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马凡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加速近视相关眼底损伤。
建议高度近视者每半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撞击。日常注意控制用眼时间,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补充叶黄素等视网膜营养素。出现视力骤降、视物变形等症状须立即就医,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评估眼底状态。近视防控需从儿童期开始,建立屈光档案并监测眼轴增长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