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操作需注意严格无菌、体位选择、穿刺点定位、麻醉充分、术后压迫止血。骨髓穿刺术是血液科常用诊断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1、无菌操作术前需对穿刺区域进行彻底消毒,使用碘伏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3遍,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15厘米。操作者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及帽子,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器械需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避免引入外源性感染。骨髓腔与外界相通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需特别防范骨髓炎等并发症。
2、体位摆放髂后上棘穿刺取侧卧位,双腿屈曲使腰椎后凸;胸骨穿刺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使胸廓前突。儿童可采取俯卧位进行髂嵴穿刺。体位不当可能导致穿刺针偏离骨髓腔,增加胸骨穿刺时伤及纵隔风险。肥胖患者需调整垫枕高度确保骨性标志暴露。
3、定位准确髂前上棘穿刺点选在髂嵴后1-2厘米平坦处,胸骨穿刺点选第2-3肋间胸骨体中线上。定位偏差易导致干抽或误入周围组织。骨质疏松患者需避开骨皮质薄弱区,可通过术前触诊结合超声定位提高准确性。儿童患者需注意避开骨骺线。
4、麻醉充分采用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皮肤、皮下及骨膜,注射前需回抽确认未入血管。骨膜麻醉是减轻疼痛关键,需在骨表面扇形注射形成药液浸润带。对疼痛敏感者可术前30分钟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预处理。麻醉不完善可能导致患者术中躁动影响操作。
5、术后护理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凝血功能障碍者需延长至30分钟。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继发出血。观察有无局部肿胀、发热等感染征象。术后可适量补充富含铁元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骨髓穿刺后建议卧床休息6-8小时,穿刺部位72小时内避免沾水。出现持续疼痛、渗血或发热超过38℃需及时就医。日常可增加维生素C和叶酸摄入,如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有助于造血微环境修复。术后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对抗性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造血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