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通常是指夜间睡眠时出现的异常出汗现象,可能由生理因素或疾病因素引起。
盗汗主要表现为入睡后不自主出汗,常浸湿衣物或床单,与环境温度无关。生理性盗汗多见于更年期女性、肥胖人群或睡前摄入辛辣食物,通常无伴随症状,调整生活方式后可缓解。病理性盗汗可能与肺结核、淋巴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相关,常伴随体重下降、长期低热等症状,需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等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也可能引发盗汗,需监测睡前血糖水平。
儿童盗汗需警惕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为枕秃、方颅等特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药物性盗汗。对于无明显诱因的持续盗汗,建议完善肿瘤标志物筛查。中医认为盗汗多属阴虚火旺,可配合滋阴降火类中药调理。
建议保持卧室通风凉爽,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睡衣,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或酒精。记录出汗频率与伴随症状,若连续两周出现不明原因盗汗或伴随消瘦、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内分泌科或呼吸科。夜间出汗后需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防止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