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发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感染药物、红外线理疗、鼓膜穿刺引流等方式治疗。耳朵进水发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耳道损伤、免疫力低下、耵聍栓塞、慢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进水后应立即用干净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避免游泳或洗头时再次进水。可将吹风机调至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拂1-2分钟。睡觉时患侧朝上,防止积水压迫鼓膜。日常可佩戴防水耳塞预防复发。
2、抗生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适用于外耳道炎引起的红肿疼痛。使用前需清洁耳道,每日滴入3-4次。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较好,但孕妇禁用。氯霉素滴耳液可能引起骨髓抑制,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3、口服抗感染药物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适用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耳部胀痛,可能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反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对产酶菌株有效,用药期间须监测肝功能。罗红霉素分散片可用于青霉素过敏者,但避免与特非那定合用。
4、红外线理疗通过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每次照射15分钟,每日1-2次,治疗时需用纱布遮盖眼睛。对于伴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禁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照射距离防止烫伤。
5、鼓膜穿刺引流当出现持续高热、听力明显下降时,可能需行鼓膜切开术排出脓液。术后需保持穿刺口清洁,避免用力擤鼻。配合使用羧甲司坦口服溶液稀释分泌物,必要时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
恢复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蓝花等食物增强免疫力。洗澡时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游泳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耳道。若出现眩晕、面瘫等表现,需立即排查颅内并发症。日常注意纠正挖耳习惯,控制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