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定期产检、改善吸收、控制出血等方式预防贫血。孕期贫血多由铁元素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失血等因素引起,需针对性干预。
1、调整饮食每日需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血制品,搭配维生素C含量高的西蓝花、柑橘促进铁吸收。避免浓茶、咖啡等抑制铁吸收的饮品。红肉每周摄入3-4次,每次50-75克,动物肝脏每周不超过100克。同时增加蛋黄、黑木耳、菠菜等植物性铁源,但需注意植物性铁吸收率较低。
2、补充铁剂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片等补铁药物。铁剂宜在两餐间服用,避免与钙剂、抗酸药同服。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便秘等反应,需遵医嘱调整剂量。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需启动药物干预,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常规。
3、定期产检孕12周起每4周检测血常规,妊娠晚期增加至每2周一次。重点关注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发现铁储备不足时及时干预,避免发展为缺铁性贫血。双胎妊娠、既往贫血史者需提前开始监测,必要时进行骨髓铁染色等深入检查。
4、改善吸收合并慢性腹泻或胃部手术史者需排查吸收不良综合征,可配合维生素B12片、叶酸片改善造血功能。餐后避免立即平卧,减少胃酸反流影响铁吸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进行根治治疗,胃酸缺乏者可短期补充稀盐酸合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稳定以改善肠道吸收功能。
5、控制出血积极治疗痔疮、牙龈出血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前置胎盘患者需绝对卧床。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减少鼻黏膜干燥导致的出血。分娩时做好备血准备,产后及时补充铁剂。月经量多者在孕前就应纠正贫血,必要时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月经周期。
孕妈妈应保持充足睡眠,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但不可替代药物补铁。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产后42天复查血常规,哺乳期仍需维持铁剂补充至铁蛋白恢复正常。注意观察新生儿有无黑便,避免铁剂过量经乳汁影响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