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慢性肠道炎症、环境致癌物暴露及肠道菌群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高脂低纤维饮食、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接触亚硝胺类物质、肠道微生态紊乱等原因。
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约20%直肠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这类患者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细胞DNA复制错误无法修复。典型表现为发病年龄较轻,多伴有其他器官肿瘤。建议有家族史者从20岁开始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2、高脂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和动物脂肪会促进胆汁酸分泌,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致癌物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则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延长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典型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日常应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减少加工肉制品食用。
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因子持续刺激可导致异型增生。病史超过10年的广泛性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典型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需定期肠镜监测,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药物。
4、长期接触亚硝胺类物质亚硝胺是强致癌物,常见于腌制食品、烟草烟雾和工业污染物。这类物质可损伤肠上皮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典型表现为腹痛与贫血症状。职业暴露人群需做好防护,普通人群应避免食用霉变和腌制食品。
5、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某些促炎菌种过度增殖,产生致癌代谢产物。具核梭杆菌等特定病原体与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典型表现为腹胀和消化不良。维持菌群平衡可通过补充益生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实现。
预防直肠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30克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肠道症状者应提前筛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消瘦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早期直肠癌经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