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可通过催吐、补液、禁食、药物治疗、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毒素摄入、化学物质、寄生虫感染、病毒侵袭等原因引起。
1、催吐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可尝试催吐减少毒素吸收。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咽喉部诱发呕吐,但意识不清或误食腐蚀性物质者禁止催吐。婴幼儿及老年人慎用该方法,避免误吸导致窒息。
2、补液腹泻呕吐会导致水分电解质大量丢失,需要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液体,少量多次饮用。可选用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专用补液剂,避免单纯饮用白开水加重电解质紊乱。
3、禁食急性期需暂停进食8-12小时,待呕吐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恢复。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品。恢复期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4、药物治疗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诺氟沙星针对肠道致病菌,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病毒性或化学性中毒不宜滥用抗生素。
5、就医治疗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少尿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医疗机构可能进行洗胃、导泻、静脉补液等处理,重症患者需住院观察。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和呕吐物送检,协助明确中毒原因。
预防食物中毒需注意食材新鲜度与储存条件,生熟食品分开处理,肉类海鲜彻底加热。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餐厅,避免食用野生蘑菇等高风险食品。家庭可备置口服补液盐和常用止泻药物,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出现群体性症状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