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可通过一般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调理及预防接种等方式干预,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刺激及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
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维持在50%-60%。鼓励患儿多饮温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000毫升。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休息,学龄儿童建议暂停剧烈运动。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记录一次。
2、药物治疗:
病毒感染常用利巴韦林颗粒、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发热超过38.5℃可考虑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咳嗽剧烈时可用氨溴索口服液祛痰,但需注意2岁以下幼儿慎用镇咳药。
3、物理治疗:
采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帮助稀释痰液,每日2-3次。鼻腔堵塞时可用海盐水喷鼻剂冲洗。发热期进行温水擦浴,重点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咽痛明显者可含服低温处理的苹果泥或酸奶缓解症状。
4、中医调理:
风热证可用银翘散加减,风寒证推荐荆防败毒散。推拿选取清天河水、推坎宫等手法,每日1次。三伏贴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选取大椎、肺俞等穴位。饮食调理推荐百合银耳羹、川贝炖梨等药膳。
5、预防接种:
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特异性免疫制剂。体质虚弱儿童可考虑接种细菌溶解产物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流行季节前2个月开始补充维生素AD制剂。集体机构儿童建议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患儿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从每日15分钟开始递增。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等易吸收食材。保持规律作息,学龄儿童夜间睡眠不少于9小时。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再恢复游泳等剧烈运动。家庭成员需戒烟并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减少环境刺激因素。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或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宝宝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保持环境舒适、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刺激、交叉感染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时可采取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式。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保持室温在24-26℃,减少衣物包裹促进散热。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儿童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
3、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水分流失,需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母乳或配方奶。观察排尿情况,6小时内无排尿需警惕脱水。可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
4、保持环境舒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50%-60%缓解呼吸道不适。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物。保证充足休息,减少剧烈活动加重身体负担。
5、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出现抽搐或皮疹等需立即就医。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拒绝进食、呼吸急促等情况应急诊处理。医生会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患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给予米粥、面条等流质半流质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梨。恢复期可进行温和的肢体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记录一次。保持鼻腔清洁,婴幼儿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家庭成员需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若伴有咳嗽症状,可抬高床头30度缓解夜间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