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血压正常值通常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血压测量结果受到测量时间、测量姿势、情绪状态、药物影响、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测量时间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变化,清晨血压通常处于较高水平,夜间睡眠时血压逐渐降低。建议选择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或晚间睡前进行测量,避免在剧烈运动、饱餐后或情绪激动时测量。测量前应静坐休息5分钟以上,保持环境安静。
2、测量姿势正确的测量姿势为坐姿,背部挺直靠在椅背上,双脚平放地面,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松紧适宜,气囊中心对准肱动脉位置。测量过程中避免说话或移动身体,每次测量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2-3次取平均值。
3、情绪状态紧张、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暂时性升高。测量前应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或进行激烈讨论。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心理状态可能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需要进行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
4、药物影响部分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等可能影响血压水平。降压药物服用时间与测量间隔过近也会干扰结果准确性。建议记录用药情况并告知避免在药物峰值效应期测量血压。
5、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常伴随血压调节机制受损。动脉硬化会导致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形成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类患者需要更严格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要求收缩压低于130毫米汞柱。
老年人应建立规律的血压监测习惯,使用同一台设备在固定时间段测量并记录数据。日常饮食注意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食盐。适当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维持理想体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方案,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