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能由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感觉异常、炎症性肠病、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肛门括约肌损伤肛门括约肌损伤是导致大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可能与分娩时会阴撕裂、肛门手术创伤或外伤有关。这类损伤会直接影响肛门对粪便的控制能力,表现为排便急迫感或无法感知排便。轻度损伤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肌力量,严重者可能需要生物反馈治疗或括约肌修复手术。
2、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干扰直肠-肛门反射弧,导致排便信号传导障碍。患者常伴有会阴区感觉减退或丧失,需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配合肠道管理训练。
3、直肠感觉异常直肠感觉阈值升高常见于长期便秘患者,直肠壁因粪便潴留变得迟钝,无法及时感知排便信号。也可能与直肠脱垂、放射性肠炎等疾病相关。可通过直肠气囊扩张试验评估,治疗包括定时排便训练、膳食纤维调整及益生菌补充。
4、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可能因直肠炎症、肠管狭窄或肛周瘘管导致控便能力下降。患者多伴有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需通过肠镜确诊,治疗以控制炎症为主,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5、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松弛或协调障碍多见于多次分娩、长期腹压增高或老年患者,表现为排便时盆底肌反常收缩。可通过肛门直肠测压评估,治疗包括盆底康复训练、电刺激疗法,合并直肠前突者可能需要手术修补。
大便失禁患者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适量增加燕麦、苹果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建立固定排便时间,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洁会阴。建议穿着透气棉质内裤,随身携带清洁用品,必要时使用成人护理垫。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至消化内科或肛肠专科就诊,完善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