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流程主要包括术前评估、麻醉准备、手术操作、术后观察和康复指导五个环节。
1、术前评估:
手术前需完善妇科检查、超声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评估,明确肌瘤位置、大小及数量。医生会安排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手术耐受性。合并贫血者需先纠正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进行输血准备。
2、麻醉准备:
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麻醉医师会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进行气道管理。术前需禁食8小时,麻醉诱导前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
3、手术操作:
经腹手术通过下腹横切口或纵切口进入腹腔,剔除肌瘤后分层缝合子宫肌层。宫腔镜手术通过自然腔道置入电切镜,适用于黏膜下肌瘤。腹腔镜手术需建立气腹,使用超声刀或电凝器械切除肌瘤。
4、术后观察:
术后24小时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期间注意会阴护理,预防尿路感染。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早期下床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5、康复指导:
出院后需保持切口干燥,术后1个月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建议高蛋白饮食促进组织修复,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评估子宫恢复情况,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
术后饮食宜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肉、豆制品,搭配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术后2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现发热、异常腹痛或阴道大出血需及时返院复查。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未生育者需咨询医生规划妊娠时机。
子宫肌瘤可通过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子宫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1、药物治疗:
适用于肌瘤较小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米非司酮等,这类药物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肌瘤生长。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查肌瘤变化情况。
2、子宫肌瘤剔除术:
通过手术仅切除肌瘤组织而保留子宫,适合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术后可能存在肌瘤复发的风险。
3、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介入放射技术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该方式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受损等并发症。适合希望保留子宫且肌瘤血供丰富的患者。
4、聚焦超声消融手术:
利用超声波精准聚焦产生高温消融肌瘤组织。该方式无创、恢复快,但可能受肌瘤位置和大小限制。适合不愿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
5、子宫切除术:
适用于肌瘤较大、症状严重或无生育需求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可彻底解决肌瘤问题但会丧失生育功能。
子宫肌瘤患者在术后应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预防贫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术后6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遵医嘱定期复查。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