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软骨上长硬包可能由外伤血肿、皮脂腺囊肿、耳廓假性囊肿、瘢痕疙瘩、软骨膜炎等原因引起。
1、外伤血肿:
耳廓受到撞击或挤压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积聚在软骨与软骨膜之间形成血肿。早期表现为紫红色肿胀,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机化变硬。轻微血肿可通过冷敷缓解,较大血肿需穿刺抽吸处理。
2、皮脂腺囊肿:
耳廓皮肤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触诊呈圆形硬结且与皮肤粘连。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疼痛,继发感染时需抗生素治疗,顽固性囊肿需手术切除。
3、耳廓假性囊肿:
软骨膜层间无菌性积液形成的囊性肿物,多见于耳甲腔部位。表现为无痛性半球形隆起,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可通过加压包扎或石膏固定促进愈合,复发者需囊壁切除手术。
4、瘢痕疙瘩:
创伤或穿耳洞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质地坚硬且超出原伤口范围。常伴有瘙痒感,可通过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或放射治疗抑制增生,较大病灶需手术联合术后放疗。
5、软骨膜炎:
细菌感染引发的软骨膜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硬结形成。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耳廓畸形。常见诱因包括外伤、冻伤或耳部手术史。
日常需避免挤压或抓挠耳部硬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耳廓外伤后应立即冷敷,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肿吸收。出现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化脓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穿刺或挑破。睡眠时避免患侧受压,洗头洗澡时注意保护耳部,佩戴眼镜者需调整镜腿位置减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