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系统阻塞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黄疸、皮肤瘙痒、尿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等。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药物、手术或介入治疗。
1、黄疸
梗阻性黄疸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红素无法通过胆道排出,进入血液循环所致。黄疸的程度与胆道阻塞的严重程度相关,轻度阻塞可能仅表现为轻微黄染,而完全阻塞则会导致明显的黄疸。
2、皮肤瘙痒
胆汁中的胆盐沉积在皮肤中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剧烈瘙痒。这种瘙痒通常难以缓解,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导致尿液颜色加深,呈现深黄色或茶色。同时,由于胆汁无法进入肠道,粪便中缺乏胆色素,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
4、其他症状
患者可能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具体表现取决于梗阻的原因和位置。例如,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常伴随剧烈腹痛,而肿瘤引起的梗阻可能表现为无痛性黄疸。
治疗方法
梗阻性黄疸的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方法:
-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梗阻或感染引起的黄疸,可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控制感染,或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出。
- 手术治疗:对于胆管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例如,胆管取石术、胆管支架植入术或肿瘤切除术。
- 介入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缓解症状。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症状多样,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